今日屏南消息(陳阿娜 張尚瑤)深冬,走在屏南縣長橋鎮后圪村,只見干凈整潔水泥路面通到了村民家門口,沿路種上了各種苗木,三三兩兩的村民坐在亭中閑話家常,一派溫馨祥和的氛圍。 “原來這里是一個廢棄的坑塘,木柴、垃圾隨意堆放,現在不僅進行了清淤、綠化,還建了漫步道、景觀亭子,這里就成了我們村最漂亮的地方。”對于后圪村的變化,當地村民贊不絕口。 村主干道雜草叢生、村里雞鴨亂跑、村容村貌臟亂差……這些都是2018年倪亨代當選為村民委員會主任時后圪村的狀況。 “要改變整個村的面貌,基礎設施一定要跟上。”新官上任“三把火”,倪亨代的“第一把火”就是完善設施改民生。他積極爭取上級補助200多萬元,建設防洪堤約100多米,修建了500米環村漫步道、600平方米停車場、2個景觀池和1個休閑亭,完成農村公廁改造;幸福院里建廚房,開設“長者食堂”,村留守、孤寡、高齡、重殘等特殊困難老年人吃上了熱騰騰的飯…… 為改善村民出行條件,保障群眾生命安全,倪亨代大力推進危橋改造項目。“進村出村都要走這座橋,過去是破破爛爛的,人走在上面都很害怕,現在改造完,新橋又穩固又漂亮。”村民倪家明說。 磨刀不誤砍柴工,后圪村舊貌換新顏。村民自覺保持門前屋后衛生,村里的道路更加寬敞、更加整潔,村民“老有所依”,年輕人愿意留下來,村民的臉上樂開了花。 民生改善了,如何發展經濟又成為了首要難題。后圪村行政人口853人,在村人口只有200多人,有下爐和坂頂兩個自然村。為解決村財無收入、村民收入低的問題,根據后圪村傳統農業村的特點,有著豐富蔬果種植經驗的倪亨代鼓勵村民開展多樣化種植。 今年9月開始,倪亨代不厭其煩地來往穿梭在田間地頭,在后圪村13畝的荒地上蓋起了白色智能溫控大棚,建起了農業產業示范基地,并成功帶動2戶農戶種植貝貝南瓜2畝。 據悉,貝貝南瓜果實品質優,結果多,連續結果,一株大約長4-6個,也適合反季節種植。“目前,貝貝南瓜畝產2000公斤左右,收購價約3元/公斤,扣除成本,一畝地能收益4000多元。”種植戶楊榮信樂呵呵地說。 “由于市場需求量大,種植面積少,目前市場上貝貝南瓜供不應求,具有很大的種植前景。”倪亨代說,下一步,將再試種3畝,以點帶面,以個人示范帶動全村種植。 “貝貝南瓜試種成功后,還計劃種植百香果。”據倪亨代介紹,百香果多露地種植,屏南高山氣候特征明顯,早春凍害、夏季高溫都影響百香果的產量,智能溫控大棚的使用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,可以提高百香果坐果率,保持較穩定的果品采收。 “后圪村計劃用三至五年的時間,擴大農業產業示范基地規模,逐步形成產業化,為村民增收和壯大集體經濟提供產業保障。”談起自己的工作和村莊的未來,倪亨代信心滿滿,他表示今后會全力以赴抓好精準扶貧、帶動產業發展、做好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,促進后圪村各項事業的發展,讓村民有事可干、有錢可掙,能持續穩定增收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