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屏南消息(陳阿娜)對屏南縣長橋鎮新鄉村的村民來說,2020年1月16日,是一個難忘的日子。這天,村里人頭攢動,熱鬧勁不輸過年,人們在共同慶祝全國單孔跨度最長的木拱廊橋——橫山橋的重建落成。 廊橋之鄉的期盼 深藏于閩浙兩省大山里的木拱廊橋,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一項奇觀,是鄉土建筑的典范。2009年,“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《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》。在屏南,木拱廊橋的興建最早可追溯至宋代,這里現存廊橋61座,其中木拱廊橋15座,該縣也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“中國木拱廊橋文化之鄉”。 “木拱廊橋不費寸釘片鐵,只憑椽靠椽、桁嵌桁,銜接嚴密,結構穩固,橋底拱而橋面平,其建筑工藝獨具匠心、巧奪天工,充分體現了我國橋梁工匠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。”屏南縣木拱橋專家陸則起介紹說。 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、木拱橋專家蘇旭東強調,屏南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核心區域就在長橋鎮。 新鄉村是長橋鎮的第二大建制村,縣道921公路穿村而過,東與古田縣接壤,西與建甌市交界。橫山橋作為往返屏南與古田之間的交通咽喉,自古以來就有十分重要的位置。 “橫山橋原名花橋,始建于宋熙寧三年(公元1070年),921縣道通車前,這里是古屏交通要道,也是三保‘八景’之一。”新鄉村村委會主任卓繼瑞告訴記者,幾百年來,橫山橋都是當地人進行農事活動、舉行節慶民俗的重要場所,橋上設置了神龕,供奉著大大小小的神祇,逢重要日子都有祭祀活動。可惜,在經歷了無數次燒毀和重建后,橫山橋1984年再次被大火所毀。此后30多年,新鄉村再無廊橋。 “重建橫山橋一直是群眾的深切期盼。”卓繼瑞說,木拱廊橋不僅有交通、驛站等功能,也是群眾娛樂聚會的好去處。為了恢復新鄉村廊橋面貌和文化價值,2018年,經多次討論和研究,重修工程正式啟動。 眾人拾柴火焰高 修橋是大家的心愿,但過程卻困難重重,主要難題是資金和技術。 “征遷過程中,有4戶村民主動將菇棚拆除,并將賠償款中的3萬元捐了出來。”卓繼瑞說,村民的善舉,給了他完成任務的信心。 技術方面,由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縣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卓繼端負責,真正的難題還是資金。經過商議,在鄉賢的鼓勵下,卓繼瑞組織村里各個姓氏的家族代表成立了“橫山橋重建理事會”,理事會共有志愿者41人,每人捐款1萬元,籌集基金41萬元,作為修橋的啟動資金。 修橋勢在必行,大家鉚足干勁開工了。選材用料,全按卓繼端師傅的要求來,村里組建了木匠工和義務工,積極出工出力。 造拱架是整個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的核心步驟。“拱橋落成那天,400多名村民自發來幫忙,我被當時的場景震撼了。用一句話形容,就是‘眾人拾柴火焰高’。”卓繼瑞激動地回憶說,在重建橫山橋的過程中,村民們齊心協力,重拾廊橋文化自信,村里的凝聚力得到強化。 萬眾一心,可頂千鈞之力。歷時半年,由村民眾籌240多萬元建設的新橫山橋終于完工。它全長53米,寬6.4米,單拱跨度41米,成為全國單孔跨度最長的木拱廊橋,進一步充實了屏南縣廊橋文化寶庫。整座橋沒有柱腳和橋墩,顯得十分輕盈,宛若一道飛虹凌架溪水之上。 愛心橋與民心橋 據卓繼端介紹,除單孔跨度全國最長,新橋還有許多技藝上的創新。首先是造型更美觀,多建了一層廊檐,從遠處觀賞,可以看到五層檐,夜幕降臨,燈光璀璨,美輪美奐;其次,橋檐邊特地加了一層瓦片,為橋底遮風擋雨,防止橋面以下的木材受到腐蝕;第三,橋中間采用“八角井”技藝設計建造,技術更難,也更美觀。此外,橋上的雕花全部由木匠手工雕刻,沒有一處相同。 “屏南木拱廊橋發展脈絡清晰,營造技藝精湛,傳統廊橋文化形態完整,民俗文化傳統積淀深厚,廊橋文化傳承充滿活力。”蘇旭東說,現存的木拱廊橋大都經過歷代多次重建或重修,因此,重修橫山橋意義重大,代表了技藝和匠心的實踐和傳承。 橫山橋的建造,也傾注了無數人的鄉情。為了參加落成典禮特地從上海趕回的村民卓志謀說:“重建橫山橋是大家的夙愿,是一脈鄉愁。” “村民捐款捐物、投工投勞,橫山橋既是愛心橋,也是一座民心橋。”卓繼瑞說,新鄉村還計劃修建廊橋配套項目,如公園綠化、攔河壩等工程,打造以廊橋為主題的文化公園與廊橋文化基地。 十里煙霞迷處士,一潭素影斗嬋娟。正如橋頭楹聯所寫的那樣,“橋外青山古畫屏”,新生的橫山橋像一位智者,娓娓訴說著新鄉村的美麗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