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 新世紀初,我到莆田涵江購買亂彈戲裝。恰遇臺灣龍鳳園戲劇團團長李永乾先生也在那兒選購,兩人偷閑饒有興趣地聊起來。得知臺灣也有亂彈戲劇種,只是現在已經衰微,只剩下一批老藝人和幾個業余戲班。但是,臺灣同胞依然喜愛亂彈戲。正如臺灣那句俗語所說,“吃肉吃三層,看戲看亂彈。”(表示肉類以五花肉為美味,而戲曲則以亂彈戲最好看。)李先生告訴我們,清中葉以來,亂彈戲曾是臺灣民間最盛行的傳統戲曲。 圖為壽山亂彈戲參加全國四平戲學術研討會展演 由此我想到被列為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屏南亂彈戲,它于清中葉由壽山村蘇兆歲聘請閩浙贛三省亂彈戲名演員,創辦“三省福”亂彈班,一直沿續至今。目前壽山亂彈戲班還有老藝人十多人,他們平時堅持在村里業余演出,用那優美的旋律、唱腔愉悅山民的精神生活,成為一道難得的藝術風景。最近,又在排練亂彈戲傳統劇目《蓮花庵》,準備巡回演出。為了更好地傳承這個古老劇種,壽山村在縣委、政府和縣政協的關心支持下,成立了壽山亂彈戲培訓基地。在沒有什么經費的情況下,一批志愿者樂做奉獻,通過各種形式組織培訓。積極活動受到縣委、政府肯定,被授予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。2017年3月,面對新時代文化建設新要求和新情況,壽山村有識之士、熱心人士發起,成立壽山亂彈戲傳承保護協會,目前有會員30多人,加強了保護措施和力度。 圖為培訓基地新學員匯報演出 據《中國戲曲.福建卷》載:亂彈戲于清乾隆初年由江西、浙江傳入福建。史料記載,傳入臺灣的時間在乾隆、嘉慶年間,稍晚于福建。臺胞80%祖籍在福建,不難判斷,當年福建的亂彈行當跟隨先輩進入寶島,在拓荒的新天地上再唱響。這個兩岸戲緣的佐證,還有連橫所著《臺灣通史.風俗志》,其中提到,“臺灣之劇,一曰亂彈,傳自江南,故曰正音。”亂彈在臺灣又稱“北管”,泛指早期傳入臺灣,以官話(普通話)演唱的非閩南、客家語系的各種聲腔。而狹義的“北管”則專指亂彈。 兩岸戲緣除了追溯源流,它的表演藝術特征,聽李先生介紹,許多也是一致的。譬如他們說得都是官話,曲牌音樂也相差無幾。樂器有調規胡(臺灣名稱為吊規仔)、三弦、笛子、嗩吶等,打擊樂主要有搖板、板鼓、鑼鈸。亂彈戲的劇目以歷史戲、宮廷戲、武戲居多,傳統劇目有《對珠環》、《碧玉釵》、《節孝圖》、《倒銅旗》等。 兩岸亂彈戲還有一個共同特色,正戲之前先演小戲。屏南俗稱“神戲”,臺灣稱為“扮仙戲”。即在正戲開演之前,先演一出“吉慶戲”(也就是扮仙戲)。由演員扮成神仙祈求賜福,討個吉祥。 興盛之時,兩岸亂彈戲專業戲班如雨后春筍。隨后的社會動蕩,亂彈戲便漸漸地萎縮,只留下一些業余戲班了。好在這些業余愛好者,立足于草根,培育著旺盛的生命之樹。例如傳統劇目《對珠環》以明朝末兵荒馬亂社會為背景,講述尚書之子見義勇為,救下上京舉子李茂林,于女扮男裝的失散女子結為夫妻的傳奇故事。吸引了觀眾的眼球,久演不衰。一批精彩的劇目,一批熱愛亂彈戲的業余演員,他們活躍于古老山村和希望的田野,受到農民兄弟的熱烈歡迎。業余戲班秋收結束開始集中排練,秋冬挑擔出去表演,春耕之前回鄉,卸下戲裝又拿起鋤耙投入生產。正是仰仗這些草根戲班,讓具有2、300年戲齡的古老劇種得以遺存。 圖為記者錄制傳統樂譜 兩岸戲緣再次證明兩岸同胞同宗同文,亂彈戲在兩岸架起了一座傳承、弘揚中華文化的大橋以戲為媒促進了兩岸文化交流。它為豐富兩岸同胞的精神生活、振興中華做出了越來越大的貢獻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