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
踏步田埂上,輕爽的風送來稻田特有的清新,潺潺山泉水從身邊注入梯田,田里匍匐著一個農人,正在分插油綠秧苗,他告訴我白凌屬于高山氣候,水稻種植只有單季稻。五月他撒下種子,六月長出稻苗,再過四個月才收成。田里還種著番薯,村民會曬成番薯干,煮熟了用來喂豬喂兔子。豆子也是村民家常食物,種植的豆子有細長豇豆、短的刀豆。抬頭見山坡的一塊地上,豆架子牽拉著彩帶,紅的黃的鮮艷在陽光下,像是聰明的農人作的一首田園抒情詩。 二
村頭有兩株銀杏,其中一株號稱“銀杏之王”,其主干兩旁各有一個小樹干,像孩子繞著母親。樹猶如此,白凌人想必也舍不得離開這塊風水地吧。銀杏旁邊還有柳杉、鉤栗等珍貴樹種,二三百年成就參天古木,粗干得好幾人合抱。還有一棵罕見的高大皂角樹,舊時村民就用樹上結的皂莢果洗衣服。村落,均為土木結構民房,外墻多用磚頭修整過,走進去,灰暗的木板、黑瓦上的青苔,透出歲月的滄桑。一家老宅門匾題著“書田”,以詩書為耕田,說的是耕讀傳家之意;門聯刻著“文光直射斗牛,門第堪容駟馬”,豪氣十足,絕非等閑人家。
三
傳說虎將軍名周虎,馬將軍叫馬孔,兩人輪回了三世,他們的妻子都因生育而亡,于是他們拔劍自刎,隨之而去,死后變成專門保護婦女生育平安的神靈。大廳柱子上一副對聯 “扶產延生靈歆俎豆,驅魔解厄澤沛閨闈”,講述的就是他們的功德。村民崇敬虎馬將軍,孩童若體落多病,就給虎馬將軍做干兒子干女兒,而竟然真的能保得平安,長大成人。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是虎馬將軍誕辰,那一天眾人抬著虎馬將軍像,沿街游行,點香放鞭炮,熱鬧非凡。村民在祠堂舉行慶典活動,從初一到初三請戲班唱戲,全村殺一頭大豬,每人分一塊“福份”以及米粿和酒,美餐一頓。
在廟堂左側案臺,供奉的一個面容溫和衣著整潔的木雕人像,我以為是彭姓祖先,村民說是古田人的祖先,這究竟怎么回事?原來白凌歷史上有過鼎盛輝煌,白凌水土資源優越,合適耕種。地處周寧、寧德、屏南三地交界處,村中有古道通過,貿易往來便利。富裕起來的白凌人開始在壽山各處置田收租(就是把地買來給別人種,秋收時候交租),甚至到了古田周寧去收租,古田人交不起租,白凌人要他們以祖宗像作抵押,不久他們來交租要回祖宗像,半路祖宗像摔到地上,竟然不肯起來,意思說“我不回去了”。后來這個木雕像就留在了白凌村。
村民還信奉“獵神”,即陳六、陳七、陳八三兄弟。相傳西漢末年三兄弟在長安同朝為官,王莽纂漢時,三人攜帶母親逃到福建建陽一個白鶴村的山林中隱居。某一天饑餓的老虎闖入室內,吃掉了他們的母親,兄弟三人悲傷欲絕,立誓殺盡天下惡獸。后來三兄弟得道升天,被尊為狩獵之神。
“獵神廟”,就立在“豬頭案”這邊的山頭。舊時白凌村夏天稻谷成熟之后,為防范各種野獸的侵擾,就上山打獵。每年農歷六月在獵神廟舉行祭祀活動,擺上祭品。全村殺一頭豬,大家分享,然后獵戶上山捕獵。站在廟前,綠蔭披覆,聯想村民世代在獵神庇護下得到的安寧,對獵神肅然起敬;懷想著原始的狩獵耕種之風,感嘆白凌真是個古樸淳厚的村落。 四
白凌村歷史上出過好幾個舉人,卻沒有一個人出去做官。白凌自然村茗園有個進士叫鄭光相,到建甌去上任,從省城往寧德洪口,再走古道從屏南到建甌,到屏南雙溪下七房時病倒了,回茗園養病,沒兩天病死。這真叫生死不離村莊。從白凌的村莊走出去的村民,山川水土日夜魂牽夢繞;見過白凌壯美的云海與梯田的人,都說來了就不想走了。白凌七百年的歷史厚重的人文底蘊,就掩埋在高山云海之深處。白凌就像一座寶礦,在一場大霧之后等待挖掘的腳步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