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屏南消息(張川閩張尚瑤)入夏以來,隨著氣溫日益升高,屏南旅游熱再度升溫。許多游客在白水洋嬉水后,喝一杯當地預防感冒的糖姜茶,消減寒意;入鴛鴦溪峽谷,攀比翼雄峰,腰酸背痛,喝一碗艾葉蛋茶,恢復體力;前往特色餐館,品幾道過“齒”難忘的“屏南藥膳”,滋補養生。 綠色養生 源遠流長 屏南屬高山林區縣,靠山面海,平均海拔830米,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6.9%,為省級生態示范縣。夏季涼爽,冬無嚴寒,雨量豐潤,晝夜溫差大的獨特小氣候,孕育了遍布全縣、品種繁多、品質優良的藥膳資源。綜合福建藥膳研究會屏南分會及相關部門的調查,發現已認識、民間使用的天然青草藥近千種,其中作為傳統藥膳藥材有魚腥草、石道蓮、夏枯草等400多種,人工栽培的藥膳藥材有靈芝、金線蓮、石斛等30多種。
乾隆三年(1738),屏南設立官醫局,延醫開診。為屏南官方史料記載最早的中醫業。同治九年(1870),陸敦信在嶺下開設“同春堂”中藥鋪,經營中藥材400多種。“同春堂”制桂附丸、香砂丸等治病,為官方史料記載規模較大的民營中醫藥店。古時候,屏南中醫治病防病包含藥膳、食療、食補,這就是屏南藥膳的前身。 瑪卡無花果葉牛寶 屏南人養生尤重藥膳食補,以燉、煮為主。常用的青草藥膳有蒲連線、日日有、百通光、石絡藤、牛奶子等,根據個人體質與季節之分,選擇與雞、鴨、兔等配伍,對應溫補、涼補、平補等日常藥膳。涼補用山韭菜燉鵝,平補用石絡藤燉豬肚,溫補用牡蒿燉兔肉。此外還有節俗、喜慶、禪寺等藥膳。春節做米糍果,食紅糟肉以升陽。清明節祭祖喝清明茶明目。端午節浴百草湯以防疫,吃粽子以增營養,補中益氣。中秋喝桂花酒,開胃醒神,健脾補虛…… 療補兼有的如“白刺心燉雞”,具祛風解表,滋陰清熱之功效。“蒲連頭,蒲邊錢、夏枯草燉豬蹄”,有健脾胃、助消化、增食欲、補氣血之功效。“青草根燉羊肚”,有補氣益脾、開胃利濕之功效。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當地養生保健,使用“靈芝、金線蓮、鐵皮石斛”三大仙草的人群亦越來越多。 歷久彌新 富民興旅 近年來,隨著以白水洋、鴛鴦溪為龍頭的生態旅游業進入快速發展期,屏南縣小酒家逐漸多了起來。屏南藥膳美食包括:清涼帶補的苦芝小腸湯、補血益氣的紅菇排骨、提神解困的綠茶蛋花、祛寒養腎的魚腥草鱔魚、能溫腸暖胃的米燒兔等。“來屏南旅游的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,很多游客第一次吃藥膳,有點不習慣,細品后常贊不絕口,下次再來都特地要點這些菜。”7月17日,屏南佳外佳餐館老板笑呵呵地向筆者說。 2013年6月20日,福建藥膳研究會設立的第一個縣級分會——屏南分會成立。為彌補傳統藥膳單調、簡單、檔次低等不足,屏南縣飲食行業、醫藥界專業人員及藥膳研究愛好者,根據自愿原則,組成福建藥膳研究會分會。分會立足屏南,深入研究、挖掘豐富的青草藥資源與傳統藥膳開發養生藥膳新產業,服務于公眾身心健康和生態旅游強縣建設。分會開展藥膳的普查研發、培訓指導、人才培養、示范帶動、宣傳交流和規范提升,努力做大做強屏南藥膳產業、打造藥膳品牌,創辦藥膳名城,制作中華藥膳美食文化新名片。 2014年9月,福建省藥膳研究會與省烹飪協會共同主辦“中國白水洋藥膳美食節”。以推陳出新,提升烹飪水平,為餐飲業及旅游發展助力。屏南名師揮鏟掄勺,做出了一道道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藥膳美食,令人目不暇接、垂涎欲滴。經福建省烹飪協會考察評估,屏南榮獲福建省首家“福建藥膳美食名城”稱號;省烹飪協會向該縣頒發“福建省藥膳美食名城”牌匾;并向四家酒店頒發“餐飲名店”牌匾;省飲服公司向四家酒樓頒發“福建名小吃”牌匾。 美食節期間,屏南縣分別與福建中醫藥大學、廈門一元堂本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、屏南圣朝投資有限公司、上海逸香實業有限公司和漳州中宬工貿有限公司,就養生藥膳開發合作、藥膳食材生物科技、白水洋藥膳美食城、藥膳養生服務體驗中心和黑茶飲料等5個項目進行了簽約。屏南縣烹飪協會還邀請了福建省藥膳研究會葉錦先會長作《家庭保健藥膳》專題講座,受邀專家圍繞屏南傳統藥膳的開發、提升與產業化,以及藥膳美食與旅游業關聯發展等議題進行研討。 旑旎的風光,誘人的美食……八方游客紛至沓來。2014年,該縣接待游客245.6萬人次,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6.1億元,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逐年遞增。據不完全統計,該縣與藥膳有關的就業崗位達6000多個,230多家草藥店遍布城鄉,400多家餐飲店900多名廚師熟悉傳統藥膳烹調技術。當前,屏南縣正通過建設藥材基地,培訓“藥膳食療師”,對傳統藥膳加強挖掘保護開發,積極申報“中國藥膳名縣”,助推全域化旅游,讓越來越多的百姓從“藥膳”產業發展中受益。 (注:若需轉載,請注明出處——今日屏南)
|